close

 

過去我的鄉愁在中國;而今我已不再有鄉愁。 因為我住在我的家鄉,不再憂愁。
by李秉憲
''我很慶幸這裡的人仍有多數人記得真實的歷史。
我更慶幸這裡的人曾群起反抗過一個威權,將真實逐一歸還給百姓。
之前我曾看過姪女的國中課本,訝異到裡面居然清楚寫著台灣各地的產物。
那是過去我國中高職課本不曾出現過的知識。
我很想告訴他,這些知識並不是平白無故出現在義務教育裡的。
而是不知道背後淌過多少的血淚,才換到課本上短短的一行。

 

我很高興,因為我知道我的下一代會比我更早認識到自己的這塊土地。
而不用像我們這代一樣,得靠自己努力才能學到,
或者更多的同輩就乾脆放棄了解,就這麼吃著義務教育豢養的飼料,
努力捍衛著一個叫做「中國」的神話美夢。''

 

''我很喜歡高行健在【一個人的聖經】裡寫的那些,
特別是
「你不再活在別人的陰影裡,也不再把他人的陰影當成假想敵。
走出陰影就是了,不再去製造妄想和幻象。」這段。
中國並非是我的敵人,我亦希望能成為他們的朋友。
只是我清楚知道,我從來就不是他的人。
走出了義務教育,走出了中國,
我腳下的土地,我居住的城市,才是生我養我的文化。''


談愛,從恨說起

by Minnie Chen
"我終於理解那些不平,並不是因為我性本惡,只是生命本來就是這樣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課題,也許有些人的課題比較多;有些人的比較少;有些人的課題比較沉重、困難;有些人的課題比較單純、容易。我只需要把我的人生練習題給一一解開就好。事實上,每個人的生命起跑點都不一樣,沒有為什麼,沒有誰比誰幸運,只是同與異而已。如果不斷地和別人比較生命的負荷,只會更看見自己的不幸,重複著比較和不滿的循環。難道看到別人比自己不幸要感到快樂嗎?我想不應該是這樣的。
不論我們的人生課題是什麼,誠實、勇敢的面對自己,才能好好的和自己相處,然後學著做一個完整,不再有缺憾,而心靈富足的人。最後,放走心籠中那隻幸福的青鳥,讓它自由的飛翔。"

馬習會前,天下把我的文章「河蟹」了?
by 黃丞儀
"坦白說,我的文章只代表我個人意見,不同意的話,可以辯論,可以討論,我可能也會寫錯,可能也有視野偏狹的地方。但是,完全不容許任何討論,就直接把文章拉下來。不只令人感到錯愕,也令人對於這種經營論壇的方針無法認同。難道在執政者面前,媒體要顧慮到他們的感受?這種媒體,有何獨立可言?"

同志大遊行現場筆記:陽光胴體以外更多的同志想像
by 女人迷 慢慢說 
“ 曾與同志朋友討論過婚姻平權議題,並不是所有同志都想結婚,如同異性戀一樣,也有人是不婚主義者。但不同的是,異性戀能決定他想不想,同志卻沒有選擇權。部分社會大眾因為不理解同志,產生過度恐懼與排斥;若我們從小就認知到世界的多元,現在也不會將同志視為議題,而是生活。
於是,同志議題從來不只是性別與婚姻,而是人權議題:別因為我的性取向對我有不同的待遇、別因為我生病了就忘記我的基本需求、別因為你看見陽光族群就忽略了另一群還在櫃子裡的人。”

荷蘭爸爸:台灣小孩從小就接受「聽話」訓練
by 韋岱思 
“ 在聽話的文化之下,不僅是漸漸的讓人難以深入瞭解並判斷他人的論述,也會讓人無法學習如何建立具說服力的論述。如果「權威」是社會中決定誰會被聽見,誰會被忽略的唯一因素,當有一天自己也需要說服別人的時候,自然而然先會樹立權威,而不是思考論述的邏輯是否完整,在一個沒有能力建立論述的階級權威社會,電視台只會報一些沒內容的新聞報導也沒那麼令人感到意外。”

單身女性可能理解家庭的需要,是長成什麼樣子的。
by 吳姍姍
"妳看著妳的手足們,在自己的家庭中餵養那些小小的嘴,妳轉身面對的是另一種需求,無法期待成長,只期盼至少別退化得太快的需求。"

高樹國中前輔導主任達努巴克:永鋕走後,我才重新思考怎麼辦?
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2011.1.12 
" 唯一的方式,就是大人要讓孩子了解,「他是可以在被同理的情況下長大的。」他說,孩子並不難教,只要你看見他真正的困難,並真切地告訴他你的擔心和難過,他們通常都有很好的改變。重點是,「當一個老師,我們有沒有辦法讓孩子看見,其實他內心真正的良善都還在?欺負他人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投射呢?」"

政府的政策榨乾了父母的時間,吸光了年輕人的錢,然後,把孩子的童年荒廢了
by Eliza S Tseng
"台灣政府給了百姓一個消費天堂,什麼都有,什麼都賣,可是薪水仍然那麼低。
買得了漂亮衣服和奢侈配備,買不起房子。
吃很貴的餐廳,吃不到健康的食物。
名車到處有,卻很少有一條路是平坦的。"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alpha 0% 的頭像
alpha 0%

alpha 0%

alpha 0%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